臺大學生服務學習課程作業訪談
2024-04-24

臺大學生服務學習課程 - 訪談作業|李奕辰、卓引宣、林楷瀚

臺大同學卓引宣
什麼時候可能開始向往資訊這個領域走?
Picture of the author
葛如鈞委員
我以前
以前其實是唸傳播的是文組的
那... 嗯...
但是我就比較喜歡資訊傳播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其實就是用電腦來做傳播
電腦來做傳播就有數位剪接
做網站 做動畫 電腦動畫
他就覺得哇這個可以用滑鼠跟電腦裡面的東西互動
好 那就
後來就走上一條新的路叫做 interaction design
互動設計就是你可以用手勢去控制電腦
那也是很早期就類似 computer vision
那用電腦比如說顏色
讓他去以前還沒辦法辨識東西的時候只能用顏色
那慢慢的就可以用手勢啊或者感測器啊
去控制電腦裡的東西後來才有這個
這種新的遊戲方式那就覺得哇
酷耶那這種
就變成比較更偏電腦的
設計了就是需要寫比較多程式了
所以就慢慢的就從
只是軟體的應用然後到寫程式
然後到軟硬體整合的程式
因為就會做到有點類似 physical computing 就是實體運算
互動的設計
截者就變得越來越窄了
後來本來想要去 MIT Media Lab
因為台灣那邊是做這一塊的一個很大的集合
重心可是又沒錢
聽說台大要搞一個自己的
媒體實驗室叫做網媒所所以
所以就來了
也就在這邊開始受到比較正規的
就是資訊完成
類似開發的這個教教
教學環境才慢慢的走上
這條路 對
臺大同學卓引宣
這場是在大學時期就發現自己的比較有興趣的方法
然後在研究所的時候才轉往這個領域
Picture of the author
葛如鈞委員
可以這麼說就是覺得
可以用各種方法跟虛擬世界的東西互動很好玩
這樣子 對
臺大同學卓引宣
那當初是有什麼樣的契機會先往像慶應大學
還有像是積聚積點的這些紀念
Picture of the author
葛如鈞委員
呃...
也都是要有賴這個在台大的訓練
因為那個時候
申請那個應該是
千里馬計畫
需要到一個國外的
單位去做博士後研究
那那時候好像
申請了 Media Lab 可是時間沒有對上
那剛好又覺得日本也不錯因為想要
做一些比較創意的
有一些比較怪的研究因為互動嘛
有沒有一些其他什麼腦波阿或是
VR 因為那時候 Oculus Quest 才剛出來
所以就那時候也是很謝謝洪一平老師
然後還有資管系的
只管網媒就總之
也是台大老師陳炳宇老師
現在應該是創創學院的院長
他幫忙牽線介紹
就是當時在慶応大學的
稻見昌彥(Masahiko Insmi)
老師來收容我
當博士後研究的研究員
因緣際會就到那邊去了
那我的老師後來去東大那也做了很多
就是這種 VR、AR 或者是
Augmented Human 的一些新的開發
所以就是
因緣際會加上老師的協助
讓我有機會到日本去
那奇點大學則是因為
那個時候我也很想要去
就日本如果去了一段時間就覺得
美國也可以去一段時間最好歐洲也可以去一段時間最好
了解一下到底世界上的哪一個角落比較適合我
後來歐洲沒去成就去了美國
奇點大學是因為
我想要找一個
各個學科都有碰觸到一點
然後又有未來前瞻想法的地方
那剛好奇點大學是又重視 AI
又有數位金融又有自動駕駛
有生物科技
很關注太空跟這種
就是三十年
因為那時候他在看的是 2045 年的
社會
所以我就覺得這個議題很有趣加上齊電大學
又是原校區是在 NASA 就是美國太空總署
園區裡面就覺得很酷因為我小時候看那個
宇宙兄弟的漫畫
如果可以在 NASA 裡面
這個讀書好像很有趣這樣子所以就
就申請然後就運氣不錯
就上了後來就去這樣子
臺大同學卓引宣
那在以上的經驗當中
以特別印象深刻的經驗或日式情報
還是每個階段都有很多不同的收穫
Picture of the author
葛如鈞委員
當然全部都印象很深刻啦日本這邊
我最印象深刻的是
我覺得他們的資源運用是
非常大力的投入沒有在手軟的
我是沒有要批評台灣的制度但是台灣的制度是
我們 Allocate 一筆錢給實驗室或老師
那他每一筆支出都要很細緻的審查
因為會怕老師作弊或怕學生作弊
可是我覺得有時候這種
這種限制就會讓大家做事情的效率
會降低我到了日本就發現
他們其實是 ok 比巴爵以後是信任老師
所以老師們就在這個霸權裡面去工作你要買什麼
設備你要買什麼其實是不需要經過太繁複的
就即便日本是一個非常保守的文化
可是他們對於先端科技的研發是沒有在手軟的
而且盡量給老師專業尊重跟自由度
我覺得這一點我們要學習
那我那時候去之前我在
台大網媒所我們也很重視 VR 嘛
結果我們拼死命就買了一套 Oculus Quest
就我到了日本才剛下飛機剛走到我的戲館
一進電梯就看到有人提了兩台
然後一進那個實驗室是一整個牆面
就是滿滿的那他也不怕說這個東西買了
過時以後會浪費
因為你先進的東西你就一定會是
你不可能去自主比較嘛
因為你要走在世界最前面就會有很多
不得不花的資源
那他們做機器人隨便一個實驗室都是
很可怕的資金但是沒辦法
你說他都不實用啊機器人做了幾十年也沒
沒出來走路啊
但是他們就覺得這個是該做的他們就會
花時間、花能力、花自由我覺得這個是我印象很深刻
在台灣
我們拼死命弄了一台來覺得好棒喔
就有到那邊一打開電梯是一整個牆面全部就幾十台
當然我覺得也沒有想要
就是說長他人威風滅自己
但我覺得這精神我是很震撼的
那在七點大學的在美國
因為我們有 80 個學員一共來自 35 個不同的地方
跟國家所以我看到了很多不同的文化
在面對新的未來發展的態度
那我自己印象很深刻是有個文化衝擊
就是在台灣
大家就會問你說你是好學生還是壞學生
好學生就一定要很乖壞學生就一定要很壞
可是在那邊我感覺到不是這樣
就是每次那個去 clubbing
就玩得最風喝的最掛的隔天都是最早起來在準備
上課的人就是你用台灣的一個
很僵化的標準去衡量
一個人是什麼樣的人的時候你會發現
在世界的頂端就是
最厲害最有趣的一群人
你會發現這些 rules 是完全沒有辦法套用的
那時候我自己是滿震撼的
但也很高興啊因為我小時候就是
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我當
我希望我自己可以是好學校裡的壞學生
壞學校裡的好學生就是希望不要那麼容易的被
定義這樣子
臺大同學卓引宣
那像在這些經驗當中有沒有什麼樣的一些
學習讓你覺得到現在都很受用
還是比如說看待事情的方式或做事的方式
Picture of the author
葛如鈞委員
很好的問題
我想日本
的這個 postdoc
給我一個很深的學習
就是至少我不知道是不是
但至少我待在這個實驗室跟我的老師
他們很會
做研發跟研究上的
觸類旁通跟衍生就是
該怎麼講他們
他們抓到了一個一個創新的點
他們會想盡辦法的去思考它
各種不同的路線它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就是他們會
就是他們會盡一切努力的去壓榨一個有價值的題目
大概是這個概念
而且很願意做
然後一旦被他們找到了一個可以壓榨的
創新的 突破的點他們就會想盡辦法
發揮它最大的價值
那反觀在台灣我不知道現在怎麼樣
那當時有的教授就會提醒我們
做學術研究啊做課業啊
不要去做最創新的題目
你做的題目最好的就是 MIT 已經做了
這個 Stanford 已經做了
但是沒有太多學校做但已經有人做的你再去延伸它最好
我沒有覺得這樣不對但是
這樣就是屬於 too smart 就太聰明了
那我覺得日本我看到的是他們願意失敗
他們願意失敗直到找到一個
全新的領域 全新的題目
可是一旦被他找到的話那個題目會被他淋漓盡致的
把它榨乾那我覺得這個是一個
我到現在都還在學習
第二個是在七點大學的時候
思維的轉換很重要
因為那時候我們在討論未來世界
那我學習到的就是
就是說我們人類的思維是線性的
因為我們的肉眼能夠看到的東西多半都是線性的變化
細胞分類我們是看不到的
綠藻的這個
變化我們是看不清楚的
那所以我們的大腦很熟悉
線性變化的事物
可是對於指數變化的事物我們是不熟悉而且會
很容易很傾向去低估它
所以為什麼往往
科技發展明明這麼快為什麼我們又會一直被嚇到
就是 哇 是不缺 GPT 哇 機器人會走路
那我覺得這個永遠都去預測
事物用指數的
盡可能的去拉
拉高跟拉快自己預測未來的那個 Curve
不要被你身體的這個
這個 incremental 的這個
Linear 的 projection 或
這種自我保護的心情去影響然後
要說服自己去對抗自己
說未來本來數位的科技或
科技的發展就是 Exponential 這個精神是
我在那裡學到最重要的一個 mindset 的轉變
幫助我很大
當然也開個玩笑啦你說對我有沒有影響很深有阿
新人大學買了人生中第一顆比特幣
也是因為
就是 open minded 就不要去對於
一個不熟悉的東西受限
像現在還是有很多人懷疑元宇宙阿
很多人還是懷疑生成式 AI
很多人還是懷疑虛擬實境會不會成功
我覺得這些懷疑都是沒有意義的
就是會發生的事情一定會發生
你不用因為它還沒發生就去嘲笑這個東西
或者去低估這個東西
反而早一點投入你會收到一些回報
所以像現在台灣開始在嘲笑自動駕駛汽車
說 self driving car 不會成功
這個一堆做 self-driving 卡的人都
都被 fire 可是就在同一個時間點
這個 Tesla 的 FSD 新版要推出了
而且所有的人都說開的像人一樣
就是這個東西要相信自己
然後相信這個時代相信這個技術
不要很容易被自我保護的
大腦的思維影響也不要受到
環境社會的這種
新聞媒體去影響那這個是我覺得
當時在新人大學很大的收穫
臺大同學卓引宣
可以知道教授有從事很多不同的
我們領域跟方面的工作
可以稍微敘述一下現在大家有進行哪些方式
Picture of the author
葛如鈞委員
過去我斜槓比較多
我同時是廣告公司
做 Web3 跟 AI 的 consultant
那我也是這個
這個 Podcaster
我自己也幫忙朋友做一些 AI 機器
這一點的計畫
同時
同時也寫文章寫書那
近期稍微縮減了一點
稍微縮減一點但也好像突然想起來也沒縮減很多
現在頂多就是跟廣告公司的合作
比較稍微就是
那時候我們跟日本
全球最大的單一廣告集團叫電通
做日本奧運的廣告
然後所以
總之啦就是跟廣告公司合作現在算是比較
回復成朋友關係就比較不是商業的合作
但是 Podcast 還是繼續錄
邀唐鳳來上節目
做一點討論
學校的教學
也暫時還持續啦
也希望能夠把一些新的
知識帶進來那也讓
就是臺大的同學可以
持續的連結一些新的想法
那只是多了一個斜槓
的身份少一個多一個少一個
多一個就是這個
有了一個公僕的身份
做公共服務
我覺得民主社會每個人都有機會輪到
我是把它當成是一個
沒有上戰場的叫招
此外﹐
有機會從
從科技人的角度去做公民服務
所以大概是這樣
臺大同學卓引宣
要去接觸很多不同的領域
什麼特別奇蹟還是都是一個順其自然的吧
Picture of the author
葛如鈞委員
欸你這個問題很好
我覺得每個人適合不一樣的人生發展的方式
有的人是
很 well designed 就是安排得很好的
我是屬於想安排的都不會成功
翻牌的都會很有趣所以
我以前真正想考的學校考不上沒考上的就上了
但是都會把我導引到一些更有趣的地方
所以
那想去的學校去不了反正就是
很多啦 很多這樣的例子
我覺得我都只抓準一件事就是我喜歡
有什麼東西讓我覺得
忍不住想要去接觸忍不住想要去玩
那是什麼學校、什麼地點好像就沒那麼重要了
那反而抱持這個想法
就讓我去了很多
很有趣的甚至也是旁人眼中覺得
很酷的地方
所以像我其實抓準的一個核心思維
即便到現在也都是這樣
我一直覺得人可以跟
數位世界裡的 digital bits
可以做互動這個東西太有趣了
區塊鏈的虛擬貨幣 NFT 反過來是
虛擬世界的東西獲得了類似物理性跟時節性的
的特性那這個東西我也覺得很有趣所以我一直
你如果問我我這輩子在乎的是什麼其實就是
虛擬跟實體中間的那一條線附近的東西
那我覺得這附近就會有城市馬
這附近就會有傳播這附近就會有設計這附近就會有溝通
那我覺得我是對這塊很有興趣
那我覺得我是運氣很好的人
我就遇到了我有興趣的一個方向
那我反而是 follow 這個興趣前進
呃...
所以我是屬於比較自動導航型的人
follow youryour
嗯...
什麼東西會讓你
嗯...
什麼東西會讓你很願意一直去
了解他還有什麼別的形式或方法
這講的有點抽象
好我待會如果想好怎麼說我可以再回來補充
因為有時候是連你的心都不知道
你只能你就是會發現你自己
比如說我有一段時間我很想要做我那時候寫部落格
那時候部落格要上傳圖片跟影片很麻煩
然後那個時候也沒有什麼 YouTube 沒有
沒有 Facebook
那時候是 200...
03 年左右然後呢
我就我自己就開發了一個可以讓你
上傳照片上傳影片然後可以內嵌在你的部落格
然後我只為了做那個東西
我每天就是早上起來就是寫程式
睡覺就是睡覺然後起來就寫這字因為我沒有做第二件事
那我自己覺得那時候很 crazy 可是
我覺得人生中有時候會碰到一些這種東西
會忍不住讓你想要多投入一點時間
而且他是會讓你有成長的
打遊戲也會很容易費心忘思阿
聊天跟朋友吃飯也很容易費錢忘了吃
可是那個東西不會 exponential growth
那我覺得如果你有遇到某一件事
讓你很願意投入而且你會忘了時間
而且你忘記時間的這件事會可以帶給你指數成長
這是會累積的那這件事情拜託你一定要
注意它那有可能就是你的 talent
或是你的 interest
那就是那個東西很可能就是你的
自動導航的推力
那我覺得這個是我運氣很好我發現了這件事
這樣子對對對
臺大同學李奕辰
那下一個是
也簡述一下現在
欸 這個他其實有講過
就是結束以下現在還有總共有參與哪些公司的創辦嗎
Picture of the author
葛如鈞委員
喔 這些公司又是哪方面的
有成功有失敗而且真的要一一
輕點,可能數不完
我最早是二零
2010 年在台大
在念博班的時候就成立的
一個 Mobile App 的公司
叫 LinkWish 後來改名叫 MobileWish
但我後來就沒有參與他的營運了因為公司從
從自主
日主服務轉成代工
就是幫大企業跟品牌做 APP
那我覺得那就不是我的興趣我就要離開
就做一個股東就離開那
後來又
之後去了美國然後
中間有成立一個很短的時間去做一個這種
智慧卡片現在開始有很多人做
卡片型的裝置不管是錄音的啊或者是 AI 啊
我們當時其實就考慮到這個未來的發展性
就是手機會卡片化
只不過我們那時候沒有太多人力也沒有太多
所以就很快就先暫停了
那再來是
有參與了一個
比較有趣的就是 360 度相機的計畫
在 2014 年就是七點大學的時候
那時候我們想法也很簡單
就是現在有一種叫做運動相機叫 GoPro
那 GoPro 是一個 from nowhere
就是說所有的相機廠商都沒有吃到這個市場
那我們那時候就認為 360 度相機是全景
未來如果是虛擬實境會成功
所有的照片都應該是 360
所以我們就預測說
未來的新型態的相機就會是 360 度
所以會有一個新的 360 度相機的市場
有一天你走進蘋果商店就會買的到 360 度的相機
那那個時候非常惡劣所以
投入了很大的資源做了群眾募資
但是剛好遇上了硬體產業的一個
同整齊啦就是大者很大小者
很小就是好的料件都會被大公司
直接霸佔
你一樣 360 度相機
三星就是可以做到五百萬畫素
就只能拿到 300 萬畫素的料而且還比較貴
所以這樣一漲一消之下
你就會發現你的競爭力就消失了而且你還會
你的量也很小嘛
所以總之啦 那個時候算是做了一點嘗試
那後來公司又轉到比較軟體的方面
可是後來做一做也覺得
認輸了就是因為
資本、資金還是不太夠
很不容易因為做軟體跟硬體很花錢
隨便開個模具就幾百萬那
所以後來我們就慢慢的 fail out
結果
市場確實如我們預測
出現了一個叫 360 度相機的市場
但是這個市場就被大陸公司拿下來
因為大陸公司成立的第一天就 70 個人
有好幾億人民幣很難競爭
所以我們預測的市場是正確的需求也是正確的
但是執行上面會需要很多
條件環境跟資源的配合
那我們沒有這樣的能力所以就
使不我予啦但是也還是覺得
有參與到這樣的過程覺得很有趣
那……
後續就先不提啦
總之還有一些比較神神秘秘的計畫
大概是這樣吧
臺大同學李奕辰
對 很好那就是
你在創作欸不是在講什麼在創辦這個公司的時候
你們 以上
從以前到現在總不能有什麼收穫嘛然後一定會創辦公室
Picture of the author
葛如鈞委員
在哪裏?我...
我以前比較熱血啦
就是
都覺得人不要為個人做事
人為了個人的成長而做事
可是你做的事的 contribution 應該要是
對社會有益的
這也是為什麼我的課程希望是 for social good social impact
所以我承認
我心裡想的只是
那時候是 2010 年了
台灣的 iPhone 發售其實比美國晚了兩年
我就覺得哇美國有這麼多人在開發
這可能會是下一個 Internet
我一定要證明台灣可以 do something
那時候我們做 social
Social 全世界就只有一個 Facebook
頂多加一個 plurk
那我們覺得
以後一定 social 會到 mobile
就是會變成行動我們的預測也正確
所以那時候就是一個
一股氣就覺得說
我們要證明台灣可以做出
很厲害的服務讓大家都來用全世界都來用
然後有一天按一下軟體說明發現這東西是台灣
來的 這樣
那我們試了啦
還不錯啦那時候有排名也還蠻前面的
但是真的要大規模成長的時候也又遇到這個
環境跟資本的問題
硬體的時候也是一樣
那時候也是一股氣覺得說
GoPro 其實 80% 以上的料件都是台灣做的
從鏡頭到主機板
到裡面的一些 chips
為什麼最大的利潤都被他們賺走了
做品牌的毛利可能是 30%
但是做代工可能就是 3%
當然晶圓代工不一樣我說的是硬體代工
為什麼我們不能賺 30%
所以那時候就一股氣覺得說
我們也會設計啊我們也會寫軟體啊我們也會
很厲害的光學倉我們很厲害的硬體
為什麼我們不能做一個像 GoPro 這樣的公司
所以當時就這麼 naive
後來下去做了以後我覺得所以你說
所以你說為什麼創辦公司其實是希望可以
讓自己創造出影響力
讓自己創造出來的公司也為
運譽這個公司的地方帶來影響力
就是很熱情的想法那你說
最後你說心得是什麼
我的想法是這樣就是
創業不要這麼 naive
商業的世界沒有人在給你熱情的啦
錢就是錢
人就是人情是情
要分開來
所以不要因為熱心也不能說都不要
有些人用熱水去創業還是成功的
特別厲害但是
創業是一個很理性的事所以不要
不要太感情用事那另外一個是
我覺得
台灣的教育沒有教導
沒有太多時間在教導我們如何既競爭又何
所以當你在創業的時候你跟你的創業夥伴
其實是一種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
所以經常你會看到很多台灣的新創公司或創業公司
甚至已經做得不錯的公司都會出現所謂的創辦人的 conflict
就所謂的內訌
我們也有遇到就是不合
那以前我就會想要爭一個
對錯或者是
誰拿得多誰拿得少
我後來反省我就覺得如果能讓我再做一次
我會覺得那不是最重要的
你以何為貴
是成為主題
你先成功一次
你之後要成功第二次就會容易很多
其實美國你去看很多的創業家像 Marcus Zuckerberg
他其實也是賣了兩間公司他才
成功創辦 Facebook
你看 Tesla Elon Musk 也是所以
他們都不是一蹙可擊的他們以前可能也 compromise 過
以前可能也
吃虧過忍耐過就是我覺得
我的學習是如果大家有機會去接觸創業的話
成比較重要你可以先輸
你可以先退你可以先讓
你累積成功的經驗
之後你的成功就會越來越大
不要一開始就一個小小的東西
一個小蛋糕
就在爭那個櫻桃是誰的
誰先下了第一刀沒有必要
所以我那時候我們有大公司
是想要跟我們買這個技術有大公司想要代工
我就很後悔啊早知道我就免費讓給他
我只求我在說明書後面有一個
這個 designed 或 original idea by 誰?
那我就用這個我就可以去拿到我下一個創業計畫的錢
因為你證明你的 idea 是 work
那反而你前面那個沒有成功你後面要再去做就很辛苦
因為你沒有成啊對吧
乘是最重要,以兒為貴,是乘為主
臺大同學李奕辰
再加上英文字幕
我再問幾個問題好不好
我比較囉嗦一點不好意思
那大家下課可以繼續過的嗎?
Picture of the author
葛如鈞委員
有點累
你先盡量縮短
臺大同學李奕辰
您是如何看待興學院工作之間的權衡?
Picture of the author
葛如鈞委員
喔~~~
我希望有一個理想啦
我達到了沒我不知道
Steve Sharps 曾經講過
他每天早上起床都忍不住跳起來
覺得說哇我又可以去工作了我覺得那就是他很幸運
他找到
他的才能他的興趣跟他的工作是三者集合一體的
這是我的理想
我有沒有一天有可能達到這樣有可能但我希望有一天可以
所以我看待的方式就是這樣
運氣很好就可以是一起的
運氣不好他就是分開分開也沒問題
臺大同學李奕辰
謝謝大家
好,來這個吧
為什麼想擔任?
功夫
然後自從多久以前開始企劃的
Picture of the author
葛如鈞委員
完全沒有計畫
你說以前有沒有些機緣有啦但是都沒有去
追逐沒有去 follow 就是說
以前我也是憤青啊我也寫很多文章去批評時政啊
覺得說政府哪裡應該要做好哪裡怎麼樣
該參加的我都有參加過
所以沒有準備
所以是比較突然的那可能有人
有長輩或前輩
看到我的某一些
比如說可能有看到我的文章
或者可能看到我的 podcast 或可能
有人聽了我的演講跟誰講了什麼
並不知道這個背後的原因
但是因為我以前一直很時興一件事就是我學到什麼
我就希望讓別人可以知道所以我很經常做輸出的動作
我也很鼓勵學生這樣子
所以我猜有人看到了這樣
不知道什麼原因就
有了這個機會
這個機會出現的時候剛好是
23 到 2024 年之間
應該是在 2023 年的年底
那那個時候呢
社會籠罩在 AI 生成式 AI 的
熱潮上面有有
有正面的有負面的
那我自己是
我想學工程的人多多少少
大概都知道 AI 有很多機會在裡頭
可是有沒有很可怕?也蠻可怕的
有很多風險那他可能會造成
知識的不均等
機會的不均等他可能會造成
人的意識行為被改變
可能會造成失業的問題
它可能會造成社會結構的改變生活型態的改變
甚至會造成國與國、地緣關係、地緣政治的
因為算例及國例嘛
那可是
過去這幾年我們
我當時就覺得好像
台灣是科技之島可是對於科技有關的立法怎麼好像
很少然後我自己做
做區塊鏈做 AI
都覺得這個東西都是台灣很棒的機會啊
我認識很多搞資安的朋友
我都覺得這種虛擬的東西一台筆電就可以
發揮無止盡的能力的東西這是台灣之寶
但是我們好像沒有投入很多在這邊
頭目比較多的是護國深山也沒有不對但是
就覺得好像科技有一點頭重腳輕
支援分配不是很
不夠多元對於
即將而影響大家的這個新的
這個變化又好像沒有準備
生成式 AI、機器人
那就覺得
讓他們政府他們知道
就覺得應該是
以我本來 40 歲左右的個性我覺得就算了
就是我已經過了憤青的時候了
懶得寫文章批評也懶得去參加活動
可是就覺得
好像人類社會可能會在接下來的五到十年內非常巨大
更不用講台灣
台灣四年後變什麼樣子我們都沒辦法想像
MING PAO CANADA MANGA
我們人類的政府
政治民主政治的
請示還可以存續多久也不知道
很可能很快就消失了
這可能一定會跟科技的影響有關
我覺得好吧那我如果不去的話
也許再過個四年
我也沒有機會去思考該不該去了
就意思就是到時候
世界還在不在?台灣還在不在?人類還在不在?都不知道了
我認為在一個比大家想像中更短的時候我們都會遇到一個
是一個非常巨大的變化
早一點做準備比晚一點準備好
早一點應變比晚一點應變好
那如果能夠參與這個應變
我覺得比不參與好
因為我認為到最後不參與的話回力標最終還是會回到
自己身上
那就好吧
作為阿宅
我們放出了一頭猛獸
我們也應該要這個猛獸最終有可能會咬到自己
我現在跟志工的同學講啊
很抱歉啊 AI 以後來寫程式啊你現在寫皮寫
對嗎?
所以我說我們放出一頭猛獸我們有責任要來
了解這頭猛獸因為我們是最了解猛獸的人因為
猛獸是我們創造出來的我們搞了一個科學怪人出來
那我們就應該要好好的來
跟他相處
那所謂的跟他相處就是我們要用一個
良好的社會規範
去規範它
節長補短用它好的地方
然後壓制他的危險
被詐騙集團使用
那這裡面牽涉到很多政府部會的
的協作
還有我們立法監督
有很多很多的層面我覺得去了解一下
然後看能做什麼
做不好至少我
10 年後我可以說對不起是我錯了
而不要是十年後說
就是有一種
對 就是有一種覺得
當年早知道就做一點什麼我覺得這個真的就
就鳥掉了
那我覺得同時我也覺得未來
應該會有更多的素人阿宅
成為公圖
我覺得台灣是科技之島
怎麼可以因為有一個會寫程式的人去立法院大家就覺得哇
好特別
so weird 就是太扯了吧就是
所以我就希望說我如果拒絕了
那下一次機會又不到什麼時候了
那我如果答應了我如果去了我還活下來了
那我就可以給後續的阿宅一點
精神就算我死掉了就算我死掉了
我失敗了那我也留下一個實體我們寫程式吧
對不對沒寫好留個實體也可以知道
到底做錯了哪些事情
大概這樣的精神
臺大同學李奕辰
給志工系學弟妹們一個一句話
什麼 什麼學弟唄
Picture of the author
葛如鈞委員
老師們都會說未來就在你眼前
就在你的手中
但是在接下來的時代我必須說
未來不在你眼前也不在你手中
真正的未來都在你
現在還沒看到也摸不到的地方
所以請大家
努力的去找尋
所以為什麼我要去做公僕
這多講一句話我課堂上也講了我說
我說我當老師我叫 AI 來教就好啦
我覺得這樣會不會比較差
然後我錄 Podcast AI 來錄就好啦
我寫文章 AI 來寫就好啦
我發現我有一天我真的突然
意識到我所有在做的事情 AI 來做就好了
那我活著幹嘛那我發現
做大語言模型
要比別人厲害就是我有別人沒有的資料
我有更強的算力啊
那我就發現 好啊 那我就去收集新資料吧
那我們台灣沒有一個資料叫做阿宅去當立委嘛
那我每一天看到的我每一天做的都是新的字幕
我不管成功失敗我都留下資料讓
這個社會有一些新的 data
讓我自己也有新的 Data
我就覺得就去吧
反正就是 旺
這個就符合我剛剛講的嘛
未來不在我們的眼前也不在我們的手中
所以他就是要去一個你覺得你不去
就是你要那個地方不在你以為的地方啦
那如果有出現的一些機會是不在你以為的機會
不在你手中的東西突然到你手中
當然很好 你要
你要接下它我現在是這個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