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277

EP277|不用工作也可以領薪水!「無條件基本收入」真的可行嗎?!feat. UBI Taiwan 李品逸、蘇嘉冠YT

隨著 AI 技術的發展,許多工作可能被取代,人類該何去何從?本集邀請 UBI Taiwan 的專家來探討 無條件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 UBI),並分享國內外的實驗結果、政策挑戰與未來展望!

對話內容

UBI Taiwan

SoundOn

其實大家會很難想像

我們現在人到底要怎麼樣去跟機器做競爭

所以就回到了

UBI 到底給的是什麼

它其實是一個生存的保障

那如果我們可以從生存的焦慮中解放出來

我們才能真的去追求生活

葛如鈞委員

我覺得其實你講得很好

它其實是一個保障

它是一個 UBI(台語:預備)

那台語不知道聽不聽得懂

所以我覺得

UBI 台灣不應該把它叫做 UBI

它要念成 UBI

就是給你的人生一個預備

怎麼樣不錯吧我們今天這一集有貢獻吧

有有有

對啊

因為 UBI 聽起來很難你知道嗎

已經一個 chat GPT

大家已經花了兩年的時間總算

還有很多人會唸錯好不好 GPT

那我們講 UBI UBI UBI

就 UBI 嘛給你人生一個 UBI

就是一個預備金

我們確保你未來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甚至我可能給你一個

這之間可能有些做法

也能夠替現在的人類做準備

或現在還替企業為科技創新娛樂

各種新奇有趣

都在寶博朋友說

你聽寶博朋友說了嗎

哈囉

歡迎來到寶博朋友說

我是葛如鈞寶博士

今天這一集呢

可以說是我這段時間

最期待的一集

也可以說是我這輩子

最期待的一集

為什麼呢

我再也不用錄 Podcast

甚至有一天我也不用立法

那我們要何去何從呢

隨著 AI 的發展

有一個名詞就越來越多人討論了

就是 UBI

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

或者是 Universal Basic Income

無條件基本收入

不用工作

躺平就有收入

這真的是一件好事嗎

今天我們就來好好的認識

什麼是 UBI

馬上一起來歡迎今天的大來賓

UBI Taiwan

常務理事李品逸

理事長蘇嘉冠

哈囉大家好

大家好

真的很酷

我們來看一下

一開始迅速起底

我們的常務理事 Henry

是 UBI Taiwan 的常務理事

暨政策公關組長

在非常多公司都有經驗

果然是建台系列的

建中台大財經

後來還在科技公司擔任各種職務

現在則是在防詐科技公司擔任商務開發經理

蘇嘉冠呢

你有沒有英文

UBI Taiwan

就是我本名

葛如鈞委員

大家叫你冠哥

UBI 台灣叫冠理事長

蘇理事長不是冠理事長

你看我是人

所以偶爾犯個錯也是不錯的

這個暨組織發展組長

那也自己創辦公司

然後呢

台大資工所

所以是阿宅系的

那也在北科大工程學院教書

有沒有什麼我沒提到夠清楚的來補充一下

UBI Taiwan

我本身就是

就如寶博說就是

在資訊相關其實

就是我的專長也是我的專業這樣子

那就是過去在很多

做各種不同 AI 的應用

或導入或產品化這樣子

所以算是在 AI 這領域

深耕了好幾年

所以對於現在 AI 的變化

還有就是這個趨勢其實是蠻有感慨的

葛如鈞委員

因為等於是你用你的雙手跟你的肝

釋放出了這個 AI 的猛獸

其實也像我一樣啦

我們現在是來負責的

所以呢我們要來這個

既然我們創造了讓人類躺平的科技

我們就應該要來想辦法

這個讓社會變得更好

來解決這個各種可能出現的問題

那這個 Henry 有沒有什麼我們沒有提到的

因為我自己過往的背景

其實大家可能聽到基本收入都會以為

UBI Taiwan

這應該是個大左派的一個理念

那我自己念財經系的背景

怎麼出來會碰基本收入

其實大家會覺得

欸 很好奇

為什麼你的這個生長環境啊

以及你接下來都做科技新創

為什麼會來碰基本收入這樣的議題

其實對我來說

基本收入它是一個選擇

因為像

其實我在各個階段的新創待過

然後我也曾經出來創業

其實我覺得

我之所以可以這麼任性的

去加入新創

而不是去投入到

可能比較

耳熟能詳一些賺錢的行業別

家裡也給我這樣的條件

那我覺得這樣的選擇

其實我是希望有更多人都有這樣的自由

可以去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情

然後去追求

葛如鈞委員

對啦 其實 AI 時代來臨

也許人類的工作被取代了

但是往浪漫的或者理想的角度去看

說不定我們人類就可以花更多時間

在追求自己本來想做的事

因為未必每個人都那麼的幸福

你的工作很可能是為了生存

為了賺錢

但不一定是你的夢想

不一定是你每天起床想做的事

那也許 AI 反而幫助我們有機會可以去做我們真正想做的事

但是整個社會結構可能需要來協助你

協助大家也協助我

所以我們馬上就來進入今天的大主題了

到底什麼是 UBI

那 UBI Taiwan 是一個有點像協會的存在

那國際也有 UBI 的相關的組織

那到底我們要怎麼樣官方性的定義 UBI 呢

可不可以跟我們說明一下

這題我來簡單回答一下

UBI Taiwan

那 UBI 剛剛其實寶博室友大概跟大家分享了

那它的 U 其實有兩種定義

一個是全民

就是 Universal

以及無條件 Unconditional

那 BI 就是 Basic Income

那其實有五大要件

基本上就是以個人為單位

然後定期的無條件發放給全民

那基本上發放現金給到全民

對 所以只要滿足這五個要件

它基本上就是所謂基本收入

那不論是在國際

像有個協會叫 BIEN

它其實算是整個國際

那 UBI 台灣也算是

等於在這個國際聯盟裡面

葛如鈞委員

代表台灣的一個分會這樣子

所謂現金包含虛擬貨幣嗎

因為我的理解是

也有一些科技界大佬

或者很多的人可能也在實驗

那他的做法是給你一個虛擬貨幣錢包

然後每隔一個月你可以去領幾顆幣這樣

這個虛擬貨幣也算在

這個所謂的現金的廣義定義裡面嗎

簡單回應一下喔

UBI Taiwan

就是其實我們在思考基本收入的時候

它很重要的一個元素叫選擇權

那為什麼我們不講

你可以補助食物券啊

或者是給大家一個

平均都有一個

所謂社會住宅

或是其他的這種

那為什麼要講現金

其實是希望讓大家有自主的

支配的權利

那如果今天加密貨幣

它其實也可以達到所謂支配的權利

它這個東西它其實可以去

兌換成各種它需要的服務

它想要存起來

它想要投資

它其實都可以實現的話

其實我覺得還是符合基本收入

他基本的精神

葛如鈞委員

了解

所以有一天政府如果說

我們有基本收入了

發出來都文化幣

你可能只能用限定的用途

那可能就不是所謂的

UBI 想要推動的

他是希望我給你的東西

你是可以有自由選擇的

你可以做各種的運用

那我們回來看一下另外一個問題

我也非常好奇

就是 UBI 我自己作為阿宅

我自己 2015 年寫的書裡面就提到了

那現在已經 2025 年了

在台灣他還是一個有點前衛的概念

我也必須承認

就是不那麼熱門

有時候熱一下學生之間覺得

躺平就可以活著

大家好像也研究了一下

可是他並沒有成為一個逐漸

就是突然間爆紅或者是一個熱潮

但我覺得整體來講討論人數的增加

各國的情況又是怎麼樣

有沒有各國的推動的現況

可以跟大家分享的

UBI Taiwan

這我覺得我可以來分享一下

其實我們台灣的 UBI 也是從國外的

整個概念上還有趨勢慢慢進來這樣子

所以其實在國外的確是跟台灣相比

就是國外的進展跟速度其實是比台灣更快一點點

我們台灣其實也在努力的

就是用屬於台灣的方式來去做這件事情

在各國其實就是有各種不同領域的人在做

科技業的大老其實有在講這個問題

然後也有在

又是學術界的

那甚至在政治領域上

其實也有人在討論

甚至想要實踐它這樣子

那以科技業為例的話就是

一個最有名的應該就是

這兩年最有名的就是

OpenAI 創辦人 SanOmen

他其實就是一個

在 2016 年左右

其實他就在

有想要做這件事情

那到了幾年前

2019 年、2022 年左右

他開始做一個實驗

去年的時候就有一個結果出來這樣子

那這個是

從我們最知名的人都這樣說了

那甚至譬如說其他的

Elon Musk 或是祖克柏

這幾個人其實也有在討論 UBI

甚至說我覺得

UBI 在現在這個 AI 發展很快速的

這樣一個時代的時候

我們必定要有 UBI

他已經不是說

我們應該我們是否要有 UBI

他不是在討論這個

他說一定要有

那馬斯克還說就是

Universal Best Income

可能還不夠

我們要 high income 才夠

就是大家有

在有 AI 之後他應該是

UBHI

UHI

Universal High Income

有專有名詞

Universal High Income

所以就是其實他們就

大家在科技

就是他們看的視野跟

這角度其實是

我覺得是看的比我們快

非常非常多這樣子

所以他們也願意這樣

在這個領域上發聲

那還有就是

在除此之外就是還有學術界的人

譬如說去年得到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人

他也對基本生物也發表了一些看法

那他也是對 UBI 的擔心

然後很神奇

這個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獎人

他也同時也是 AI 的領域研究者

叫 Joseph Hinton

那所以就是說他對這樣一個擔心

也是蠻多的

那就在實踐上的話

就是也有政治上的領域

譬如說 Andrew Yan

就是 2020 年的美國總統候選人

民主黨黨內的候選人

然後還有那個

離我們更近的話就是李在明

就是韓國現在目前最大黨

在野黨的一個領導人李在明

那他很有可能是下一屆韓國的總統

非常有可能

所以這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葛如鈞委員

其實我覺得這個台灣有人在討論

還沒有進入到主流的視野

但是我也必須要講

非常多科技業的人

都有聽過這個想法

那有很多學生也很關注這個想法

那我跟這個廖偉翔委員

其實因為我們都算是部分

或半個或全個阿宅

所以我們其實也都很早就開始關注了

所以其實今天也很高興

可以有機會跟 UBI 台灣的朋友來聊聊

那我想也持續在追問了

就在 AI 逐漸開始

甚至已經開始已經不是逐漸

我覺得逐漸兩個字要去掉

AI 快速的取代人類工作的時代

這個 UBI 在社會上的討論度

我覺得有提高

但每個地方不一樣

那你們想問兩位

你們如何看待未來產業的變化

UBI 可以怎麼樣去幫助大家

它會不會讓這個社會變得更懶惰

會不會讓這個社會停止前進

或者還是說真的會像寶博所講的

工業革命時代之後

進入了啟蒙時代 浪漫時代

這個人反正不用工作了

你做的也沒有 AI 好

也沒人想請你做了

你就好好在家

不要上街破壞機器

不要去到處佔領工廠或者是馬路

企業就要付錢給你

給你拍拍手了

那你就可以用這個錢去追求

大哉問我是誰

我在哪 我要去哪裡

還是說也許給你這個錢

你存夠了你就可以去火星

所以這個到底我們要怎麼樣

看待未來產業變化

跟 UBI 可能提供的幫助

UBI Taiwan

我先從我個人的一個經驗跟角度來說

就我覺得現在的 AI 的發展

或現在科技的發展

它的最讓人難以去預估就是速度

速度上變化已經沒有辦法

就是不是我不是你

就每個人都沒有辦法去預設它了

像我從事 AI 工作好幾年

但是其實完全沒有預設到

2022 年底的時候

卻繼續會出來的

這一個破壞性的東西會出來

那個是沒有辦法預期到的

那它的影響到的人

他已經不是從以前 AI

譬如說我們以前 AI 是很會下圍棋

或是他會解決一些很單一的事情

譬如說我在做 AI 相關的應用的時候

以前我在做的事情其實就是

譬如說你工廠的電視

那個東西

電視有沒有壞掉

或是說幫忙做一些

很小的一些自動化工作

譬如說我以前做過教育科技的

所以就幫他們改考卷啊 還什麼

就那些很小很小的工作

它現在的 AI 已經不是以前那種單一的那種

那種大家想像那種很小的東西

它已經進入到我們生活的各種層面了

那延續我剛才教育科技的想法

譬如說那個老師他現在是可以取代

不只是腦力 而且可能是腦力

譬如說 AI 可以幫你出題目

可以幫你做各種不同教學上的輔助

他可能就改變了

或甚至說很多地方老師

可能他不是一個

在如果不是實體的場所的話

他可能不是一個

一定會需要陪伴你的存在

那這樣的一個狀況上

他是在各個領域

各個地方他都有可能發生這樣子

所以這個這樣的一個狀況的話

就是我們沒有辦法去預測他

而且發生的時候

我沒有辦法去接住每一個人這樣子

那所以我們是覺得需要有預測

UBI 這樣一個東西

來去至少在這樣一個產業速度

只會變化很快

每個人生活分

還有他能力需求變化很快的時候

有一個東西可以接觸他

然後在有一個地方可以接觸他的時候

我們可以去做

去思考說我們下一步是什麼

或是說我們發展是什麼這樣子

Henry 怎麼看

OK

因為我的背景

就是你建中其實真的有很多

身邊很多像兩位的阿宅

但超級強

我就有一個朋友

他前陣子剛從矽谷回台灣

只是過來回來過個春節

他就分享了他在 Google 的所見所聞

他說其實台灣是有時差的

很多人認為 AI 在逐漸取代人類

但事實上他在矽谷看到的是

這件事情已經鋪天蓋地

包含你現在在加州

你是隨時可以搭到 Waymo 的無人機乘車

這件事情已經稀鬆平常

再來他們在最頂尖的

你真的是去跟這個 DeepMind 團隊

在做開發的時候

現在他們在研究所謂未來的教育科技

已經不是什麼該考卷出題目了

是你可以把所有你想要學習的東西

任何媒體

不論是一個 PDF

一本論文

任何的語言

或甚至是一個 YouTube 連結

一個 Podcast

你把它全部丟進去之後說

你把它變成一集 Podcast 的影片

開始教我

然後是互動式的

這件事情已經在發生了

所以未來的教育科技

或者是各個層面

其實大家都很難想像

我們現在人到底要怎麼樣去跟機器做競爭

所以就回到了 UBI 到底給的是什麼

它其實是一個生存的保障

那如果我們可以從生存的焦慮中解放出來

我們才能真的去追求生活

我覺得其實你講得很好

它其實是一個保障

它是一個 Yobi

葛如鈞委員

那台語不知道聽不聽得懂

所以我覺得我覺得

UBI 台灣不應該把它叫做 UBI

它要念成 Yubi

就是給你的人生一個預備

怎麼樣不錯吧

我們今天這一集有貢獻吧

有有有

對啊

不是 因為 UBI 聽起來很難你知道嗎

已經一個 chart GPT

大家已經哇這個花了兩年的時間

總算還有很多人會唸錯好不好

GPT

那我們講 UBI UBI UBI

就 UBI 嘛

給你人生一個 UBI

就是一個預備金

我們確保你未來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甚至我可能給你一個

這之間可能有些做法啦

就是說我讓未來的企業

也能夠替現在的人類做準備

人類做準備

我覺得這個預備性的這個概念

我覺得很不錯

大家可以考慮一下

請 Yubi 台灣可以考慮一下

那另外呢

我覺得我剛剛聽各位講的時候

我也

我自己有一點 inspire

就是說

其實我覺得人類也在為自己負責

就是說

其實過去的幾十年

我們不小心

到底是自願的還是被迫的

我覺得我們把我們的勞動

變得數位化了

我們在做很多看不到摸不到

就耗費了我們很多時間的事情

譬如說 excel 表

譬如說線上會議

然後譬如說寫文章

然後來來回回的

因為有了數位的版本

所以可能要改 40 次

或者講話就講話

為什麼要做投影片

就我們把我們很多勞動的成果

變成數位化

可是當你變成很多的時間

都花在數位的勞動成果

而不是我們的體力活的時候

這個時候我們創造出了一個

可以勞動的雲端腦力

而且是 on demand

付錢他就幫你產出這些勞動的成果

數位化的勞動成果的時候

那我們要幹嘛

我自己當然是覺得相對樂觀啦

就我們又可以回去田裡幹活

對不對

我們又去犁田

我們又去做這些體力活

但是大家也不要高興的太早

因為特斯拉要出機器人嘛

對不對 人形機器人

他連體力活都要給你搶走對吧

而且體力活還贏得了你

你現在還要再回去學怎麼農耕

抱歉

這個 Optimus 第一天就知道怎麼農耕

他甚至要知道怎麼照顧牛

他甚至知道怎麼跟牛講話

你怎麼贏得過他呢

所以我覺得確實人類社會需要有 UBI

那我也想關心一下就是說

這個 UBI 這個概念在國外可以說是

我在矽谷的時候大家就已經在提了

老實說我也很後悔

我是 14 年在齊連大學

第一次聽到這個概念

我那時候還覺得很瘋狂

我說 蛤 人類不用工作卻有收入

可是越來

因為我們在清潔大學看到很多先進的科技

自動駕駛 汽車 基因改造

然後就覺得哇

Oh my god

就是就是你交給科技

你人就可以躺平了

所以我那時候也開始接受

可是各國的接受度不一樣

我永遠記得我們有個印度朋友同學

他聽到這個概念就覺得很 bullshit

他就覺得說

怎麼可以有人不工作就有錢拿

不同的文化

會對於人的勞動性跟必要性

他們有不同的

比如說他們可能有階級之分

或者是他們可能有一個

既定的宗教或文化

那其實各國

像比如說美國可能就推得比較快

那像 San Altman 就開始做實驗

真的拿自己口袋裡的錢

然後掏出來

去做一個很大規模的實驗

那我想知道台灣推動這個

無條件的基本收入

那用這個協會的機制來做

是什麼時候成立的

兩位都可以算是

我覺得各領域的佼佼者

想請問你們又是什麼樣的機緣

會跳進去跳這個坑

一起來推動這個 EUBI

OK

我覺得我可以先來分享一下

我是比較早期

算是最早期加入 EUBI 台灣的成員

UBI Taiwan

那大概是 17 年左右的時候加入

那其實那時候是我們的創辦人

他是一個從美國來台灣的一個留學生

那他之前其實去過中國

也想要推 UBI

那發現

就推的一兩年之後

發現好像推不太動

那裡特殊的那個政治

還有文化背景

所以到台灣之後發現

就是台灣其實對這樣的一個想法

其實是開放的

不論是

先不論他是否支持這樣子

他是

台灣人是願意討論他這個東西的

那所以他在 2016、17 年的時候

就是很勇敢的

就是他那時候還在念書的時候

就創辦了這樣的一個

這個組織

那時候他很努力的就是去

去做各種不同的活動來

去讓大家知道 UBI 台灣的存在

那譬如說他辦了一個高峰會

還辦了一個暑期的實習

在同一年當中

就是花了很多時間

那時候我也剛 很剛好就是

我其實那時候才剛認識

UBI 的概念沒多久

就有一個人推薦一個紀錄片給我看

那我也是就是這個想法

很很很很 crazy

那剛好就看到這個活動

所以就加入這樣子

其實從此改變了我的

我很多的時間都花在上面

改變我蠻多人生的

那其實我覺得

我一直在回想說

為什麼會想要去做這件事情

那其實我反而是一個很單純

就是不是從一個 AI 發展

或是一個很高大上的概念

反而是從我個人的一個經驗就是

我有 以前有幾個同學

就是他們的能力特別好

但我那能力不是只說

因為我是讀理工科系的

那我在高中的時候就是讀二類組這樣

那他們就我一些二類組的同學

他其實反而是在藝術方面

譬如說他非常會彈鋼琴

他非常會打鼓

然後他又會畫畫

他寫字很漂亮

就是那個同學就是

集各種的這種的藝術天分在他身上這樣子

那他最後卻很可惜就是

我應該說可惜嘛

就是他還是回到就是

他二類組的相關成員

他還是在組合上班

可能很多人現在可以做到工作

而不是乏味他那個極少數的天分這樣子

所以其實我一直在想說

如果我們未來在找工作

或是在找出社會的時候

或是我們在選志向的時候

不用考慮到任何的跟收入相關

就是這個因素如果它不是最高

我們在想工作最高的因素的時候

那我們的未來選擇上會有什麼改變

那所以我覺得

然後剛好那就是這個問題

然後剛好遇到 UBI 這個議題

那我覺得它可能會是一個我們的

這個的答案這樣子

它讓我們更能夠自由去選擇我們想做的事情

那所以我才決定去做一直做這件事情

這很小小的一個個人的一個

做多久了

從 17 年開始的話

那七年八年

葛如鈞委員

哇 Oh my gosh

哇 真的是

竟然現在才浮出水面被我捕捉到

好 那問一下 Henry 吧

對 你是怎麼跳進來的

UBI Taiwan

OK 我呼應一下寶博提到浪漫這件事情

很多人說

有的人他是在 80 歲的時候停止呼吸

大概 20 歲就死了

對 就是我覺得很多人他在年輕的時候就失去理想

失去夢想 失去追求

然後接著他就是隨波逐流

很像一個 NPC 過完一生

我覺得人生是一場遊戲

如果

其實現在 AI 的發展

我覺得這世界是虛擬的機會

其實是越來越高

當所有事情都可以被模擬成一個模型的時候

那高機率我們就活在一個模型裡面

那如果人生真的是一場遊戲的話

體驗是最重要的

不是最後有沒有封頂啊

有沒有賺很多錢啊

這些錢沒有什麼意義嘛

體驗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那時候

我是在 2020 加入

那一年我其實是有點

家人都反對

但我就是想要自己創業

然後跟原本老闆

其實就是以前新創倒了

然後大家都已經四散

但我會覺得不行

我不想放棄

然後就等於我一整年

其實是沒有收入的情況

那一年我其實是

我後來回顧

其實我很感謝

基本上因為家裡

給了我基本收入的條件

我不用擔心我會餓死

我才那麼任性

去做這樣的選擇

然後我也在 20 年的時候

加入 UBI 台灣

因為我希望有更多人

可以這麼的任性

葛如鈞委員

任性的科技 任性的解決方案

其實這個我覺得大家聽到這裡

可能會有一點好奇

因為我也必須幫千萬粉絲來問一下

在 UBI 的討論的世界裡頭

到底所謂的基本收入是多少錢

我剛剛一直在想

我發現我們都沒有談論這件事

所以大家會無法想像

那個浪漫可以多浪漫

你說每個月發 5000 台幣

可以很浪漫嗎 吃得了飯嗎

還是說每個月發 2 萬塊

那這個我是很好奇

我相信這個你們在協會

或者是在世界各地的高峰會議研討會

一定有討論的

我想可不可以給大家一個空間去想像

所謂的 UBI 可能是多少錢

所謂的 UHI 可能是多少錢

不然大家不知道要不要支持

我支持你到最後

就每個月政府發 200 塊給我

這個可不可以稍微說明一下

UBI Taiwan

我覺得其實我們也討論過這個

這個議題蠻久的

那蠻難有一個答案

就是我們國外學者

然後跟我們自己台灣

就其實大家對這個想像

其實是蠻不一樣的

那我們有一個想法是說

這個至少我們最基的是

他有一個最低生活的一個標準

就是有 UBI 之後

至少你不用擔心

譬如說吃的或住的

基本的花費

那就政府規定的最低收入

這樣可以嗎

這也是一種嘛

是一種

葛如鈞委員

最低薪資

台灣現在好像兩萬八之類的

好像差不多

好像快要變三萬二了不知道

UBI Taiwan

補充一下

就是我們其實在思考

它是要取代最低薪資

還是最低的生活費標準

這兩個有不一樣嗎

它流基不太一樣

因為最低生活費標準

葛如鈞委員

應該會比最低薪資低嗎

低很多

因為它可能去掉儲蓄的部分

或者是其他的部分

OK

所以它可能是一萬多塊

UBI Taiwan

以現在台灣好像是一萬二左右

但縣市

可能會計算

對縣市會不一樣

葛如鈞委員

每個地方不一樣

對 那你剛剛講說各國又有不一樣的狀況是什麼

UBI Taiwan

譬如說有學者說他是 GDP 的 25%

所以我曾經過

葛如鈞委員

有一個算法

UBI Taiwan

但是沒有說一個很明確的說為什麼一定是這樣子

但是就如果是 GDP25% 的話

我覺得至少大家生活應該都不會太差這樣子

葛如鈞委員

我覺得這個算法比較好

因為台灣都會把 GDP 算很高

然後大家就覺得原來我是貧戶

有沒有有沒有

然後抓個 25%

可能還要比你剛剛的算法會高一點

有可能

所以大家其實有點莫衷

也不是莫衷

大家還在討論

那 SamUltron 們發多少錢

就是他不是做了一個

你說一個小規模的嘗試

UBI Taiwan

對一個月一千美金

葛如鈞委員

三萬一千塊

UBI Taiwan

三萬塊左右

葛如鈞委員

那你們好像自己有嘗試對不對

這個你們等一下有要講嗎

還是先來講一下

就是你們好像是不是有一個小型

超級迷你奈米型的實驗

那你們是發多少錢

UBI Taiwan

就是一個月一萬塊錢

葛如鈞委員

最小的

那那個 Musk

Elon Musk 講 UHI

就是 Universal High Income

他有說是多 high 嗎

沒講

UBI Taiwan

我好像沒有

大家都亂追

大家反正這就像選舉一樣

大家可以選舉的時候

大家都可以先開

葛如鈞委員

我自己覺得如果是 high income

在台灣啦

我覺得應該要超過 10 萬

我自己覺得

那一個人一個月 10 萬

哇 趕快來支持

或者趕快來成立一個 USHI 台灣

沒有 我開玩笑

這個真的是非常有意思

那我想其實台灣

真的需要多一點這樣的討論

我自己為什麼

越來越支持這個想法

當然一方面是我自己感受到

我被取代的

就是說我被取代的難易度

就是說越來越容易了

因為我也教書

就像你剛剛講已經老師

我自己最會讓他想以後的 AI 老師

就是線上上課或怎麼樣

而且學生有問題只要問問題

那個 AI 老師長得像寶博士一模一樣

生意也跟我一模一樣

而且比我有耐心

因為他不存在

因為我在吃雞排

然後那個 AI 老師在那邊教書

然後學生問問題

那個 AI 老師還會產出一段影片

去解釋這個問題

又比手畫腳還會唱歌

我覺得他絕對教得比我好

有可能可以

但就是一個團康時間的時候

再來見我就好了

類似這樣

我就覺得我這個工作很容易取代

Podcast 更不用講

你就去用那個 Google 的什麼

Notebook LM

這自動產生啊

這個他還會講笑話

他還會呼吸

還會這樣停頓一下

跟真人沒兩樣啊

更不用講寫書啦 寫文章啦

我現在已經幾乎兩年沒寫文章了

就因為我提不緊勁你知道

所以我覺得我幹嘛呢

我打字很累啊

所以我覺得這個可取代性越來越高

這是一塊

所以我現在去了一個

不可取代性很高的行業

就是公眾服務業

去設定我們的社會體制跟架構

很抱歉 我相信

我們不會那麼快交給 AI

我不同意在 10 年內

這個世界把我們的政治體制

把我們的社會結構的設定的權利

決定權

它可以提供建議

決定權應該還是在人類身上

因為是人類生活的環境

也開始做應變

我也必須跟各位報告

第二個是

我是你們來跟我聊的時候

我看到一個數字我其實很生氣

因為以前我有感覺

但我沒有數據

我看到你們那個數字

我是很驚訝

但也不意外

就是說 1981 年我出生的年代

到 2023 年

GDP 成長了 10 點多倍

但是各位

2.4 倍

我猜他可能有減去掉那個通貨膨脹

所以你以為你

你說媽媽以前當老師的時候

月薪 2 萬塊

我現在月薪有 3 萬 8

有成長啦

拜託 我媽那個時候一碗陽春麵

可能才 5 毛錢 還是 2 塊 對不對

現在一碗牛肉麵都要 120

對不對 180

所以我其實這件事情讓我

我真的是很不高興

作為人類

所以我其實覺得應該要有一些

那就想嘛

GDP 就是大家的勞動力的換來的錢

對不對

他成長 10 倍

可是我只拿到 2 倍

東京的 8 倍成長去哪裡了

那就應該要有人還我們

用某種形式還我們

所以這是我自己作為個人的看法

我也想問

剛剛有講說好像在一些地方跟其他國家有點不一樣

那到底真正面臨的挑戰是什麼

跟其他國家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那我現在作為公眾服務業

有沒有什麼我們可以來思考一下的

我也很想要聽聽看

可不可以跟我們分享

UBI Taiwan

OK

首先這個題目我覺得蠻有趣的

就是第一個基本收入離大家離台灣其實沒有那麼遙遠

就是大家可能現在聽到這個概念覺得太理想了

這根本無托邦

然後錢到底從哪裡來

但事實上就像剛剛寶博提到了

第一個我們其實台灣是有經濟條件的

我們 GDP 全世界是一定是前 15 大

然後基本上我們現在又踩在一個很對的趨勢上

包含 AI 以及這些自動化

然後硬體的生產

這全部都是我們的強項

所以台灣未來只會越來越好

已經從總體經濟來看

但另外一個面向台灣又很需要 UBI

因為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所謂的最有錢的家庭跟最窮的家庭

其實就是一個很懸殊的差距

然後窮人越來越窮

而且我們社會救助法

定義的台灣窮人只有 2.6%

這其實在整個亞洲地區

都是遠低於標準

就是不要講標準 平均啦

一般都會落在 12~15%

所以換句話說

可能有 80% 的窮人

沒有被我們的法規定義成

需要幫助的人

所以台灣其實是集結了所有

UBI 應該要發生的

不論是藥檢

過得不是很好的人

然後他沒有獲得所謂經濟成長的捐遞效應

真的低下來

然後受到這樣的一個扶植

然後多數的窮人

他又沒有被社會救助法

就是台灣定義的這些社會福利制度給保護到

然後再來台灣又很有條件

要去實施這樣的東西

所以其實我們在看待這件事情是很樂觀

認為台灣應該要

應該要是在亞洲地區

我們應該要是前幾個

開始實施基本收入的國家

葛如鈞委員

那你說這個面臨到挑戰

有什麼挑戰會讓大家果足不前嗎

是立法院都沒有人討論嗎

還是政府聽不懂呢

還是說因為華人社會的文化

太喜歡工作了

你告訴他這個不用工作就可以做

他可能反而自己還怕怕的

覺得你好像隨時要對他做什麼

所以在推動的過程裡面

有沒有什麼最常見的反對意見

或者質疑

台灣推動或成為主流思維的速度

UBI Taiwan

我先分享一些街頭倡議

就是跟大家就是公民們互動的感受

包含跟家人

其實台灣人是一個很勤儉持家的那種

根性在我們的 DNA 裡面

所以我們認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你一定要有所耕耘才有所收穫

那這件事情其實真的是

embedded 在我們的整個就是深處

就是我們的血與肉

葛如鈞委員

就那個成語要先拿掉叫不勞而獲

這個教育部聽到了嗎

先從教育部辭典把這個拿掉

或者說後面加注就是

不適用於 UBI 社會

UBI Taiwan

我覺得那是第一個觀點

就是大家會覺得

你一定要工作才有收入

這才是合理的

然後第二個是

大家會有那種相對的剝奪感

就會覺得

如果大家都有基本收入

那你是不是要從我身上拿走什麼

多數人會先想

是不是我要付錢

去養那些不適生產的人

或者是懶惰

或者是什麼

我們對於很多的

社會上各種型態的人

其實我們是有偏見

跟所謂的這種

標籤啦

所以我們這樣的認知

其實是我們在街頭倡議

其實很常遇到婆婆媽媽的質疑

但我們就會

葛如鈞委員

那你怎麼破解啊

對啊

UBI Taiwan

我們就會回過頭來跟他說

欸 其實我們自己作為青年

我們也經歷過那些迷茫的時候

我們其實很多時候是在探索

就是雖然

好 我們也很想要工作

但事實上

我們的環境跟那個年代

跟婆婆媽媽的年代完全不一樣

我們要更多的思考

更多的所謂蹲得更低

簡單來說

我們沒辦法直接快速執行

就找到哪裡有賺錢的機會

那時代環境的不同

我們其實也需要去給大家更多的時間跟空間

那通常只要講到他孩子的情況

然後也講一下

其實我們也是很會念書

我們不是那個

就是你想像中

葛如鈞委員

因為七頭陰啦

UBI Taiwan

那這樣的情況

為什麼我們來推動

我覺得我想分享一下就是我覺得

就是最難去接受

我說就是 UBI 這個想法的

不是最窮的人

也不是最有錢的

反而是剛好卡在中間

所謂中產階級這樣的人這樣子

因為他們沒有接受到

他們什麼都卡在中間

他們家庭還中間

他們上有那個爸媽

下有小孩

他們在社會福利或社會體制下

也是卡在中間

就是他們不會接受到社會福利

然後他們也不會就是真的

就是變成

我們想像中非常有錢的這樣人這樣子

然後他們認為

就是基本上中產階級都是

認為就是他們自己就是努力而來的一個結果的時候

其實我跟很多的

這樣的一個爸爸媽媽在聊的時候

就有小孩 尤其是有小孩也在工作

已經幾年的

然後可能他在

他在公司中有一些社會地位的時候

其實很難去跟他聊這個東西

包含我的媽媽爸爸媽媽

我在跟他們聊的時候

其實也有類似這樣的一個狀況

就是過去打拚好幾年的時候

其實會說這個東西為什麼

他不懂理解為什麼

我們要推這個東西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就我們的想法跟背景其實差太多了

就是我們不是只就是努力這個想法

這已經真的是深耕在

在台灣的很多類似這樣的一個家庭

或背景的人當中

葛如鈞委員

那現在 GPT 已經這樣如火如荼了

有這麼多的報導都在講

AI 要搶走我們的工作了

爸媽有比較容易想像嗎

UBI Taiwan

我爸媽可能不會用 JPT

我希望有一天

他會看報導

葛如鈞委員

他會說黃仁勳來搶走我們的工作

黃仁勳股票漲成這樣

所以你還沒感覺到他們

稍微比較理解了 還沒

請他聽我們這集節目

對 我覺得需要聽寶伯的

好 那我想問

年輕人呢

因為你們剛剛在講爸媽

我覺得很奇怪

推 UB 政策當然是要問年輕人

要搶年輕人的選票啊

對不對

年輕人說好 政府就說好

老實說就是這樣對不對

好 那我就想問

你們跟年輕人對話的時候

年輕人到底支不支持

這是我最好奇的

還是說年輕人覺得我們在唬爛

還是說年輕人自己覺得自己不會被取代

所以他覺得你們搞這個東西太奇怪

這個你們有經驗嗎

可不可以簡要的分享一下

年輕人的意見

UBI Taiwan

年輕人我覺得比較會開放的去

至少跟我們討論這個議題

相對來說啦

尤其是在就是我們在街頭的時候

其實遇到的年輕人其實

我覺得現在年輕人就是有分

也是有兩極化線這樣

就是一個是非常的積極的人

然後另一群人就是

覺得好像現在已經就是這樣

就是躺平主的這樣

真的是現在其實

有分化成這樣的兩群人這樣子

那我覺得在這

跟年輕人在談的時候

其實我覺得這兩個人都是願意

願意理解或甚至支持 UBI

但是他們理解角度可能是不太一樣的

對 那積極 national 其實對

有可能像我們一樣就是

我們非常擔心這個社會的變化

俘虜

對 但是比較旁評或是就比較

我們定義上沒那麼積極 national 的話

其實就是一個

他好像覺得這是一個讓他可以很 chill

可以就是更多的玩樂

或是去嘗試各種不一樣

覺得被認同

酷的事情的這樣的一個方法

一個方法 一個切結

Henry 有要補充嗎

我覺得可以簡單把年輕人分兩種

第一種是還沒跟我們聊過的

跟我們聊過的

還沒跟我們聊過的人看基本收穫

其實會把它貼上很多標籤

包含等一下我們可能會稍微提到

就是大家對基本收穫其實很容易

想要把它想成

欸 他是不是共產主義啊

那你是不是有一些意識形態在裡面啊

那你最後是不是政府想要統治人

所以塞奶嘴啊

就大家很容易帶著意識形態

或者是比較情緒性的角度切入

去看待這樣的一個

可能他會覺得這是一個社會福利政策

那就是在買票或是怎麼樣

但事實上跟我們聊過之後

真的去理解基本收入他在倡議的精神

沒有青年真的會反對基本收入

因為我覺得我們在 Fight 就是一個

當未來資源越來越集中的時候

青年一定要有一個翻身立基的那個根本

所以我們其實在投資青年

每一件 每一個基本收入

它其實都是在重新做資源的分配

分配在青年身上

因為我們藝術社會

我們是最沒有資本去競爭的

那我們要怎麼樣可以

當社會越來越有這樣的條件的時候

我們有什麼樣的資本去支持我們

去嘗試更多面向

葛如鈞委員

我想這個

我這裡要剛好要稍微註解一下

這個我自己也覺得很有趣

我自己可能會思考一下

就是你剛剛講

雖然我在你講之前

跟共產主義

或是跟你剛剛講的那些

比較負面的詞彙

我從來沒有連結過

但你一講我覺得

好像會讓人有這個聯想

因為他就是每個人都有這種感覺

而且 UBI 的 U 就 universal

就你 90 歲也有

你 18 歲也有

你 5 歲也有

可能吧

就是他是 universal 的

那這個待會我們會有一題叫做

那錢哪裡來

所以這可能要給我幾個例子

不然大家就會覺得說

寶博你又要從那個中央政府預算

要挖更多錢

這個等一下聽聽看他們解釋

當然我自己有我的想法

他可能有企業或者有可能有挖礦

我說的礦是虛擬貨幣

有其他的方法

那我覺得你

因為你剛講很有趣就是說

聽起來是一個很左派的思想

但是呢

目前的我所屬於的組織

是屬於右派組織

那事實上我知道

這個我們的右派組織包括我

還有另外一位廖偉翔委員

他也是年輕的委員

我們在右派組織裡面

我們竟然支持這個

看似很左派的想法

所以我覺得用派系來劃分

也不太精準了啦 現在

但我其實是覺得很有趣就是說

那所以到底錢哪裡來

如果我不搞清楚的話

我去這樣提倡

大家就來罵我啊

那個我們國防預算還不夠低嗎

我們那個各種的照護

那個錢又要被砍了

你還想要什麼普發什麼

最經典的解釋會是哪幾種 錢哪裡來

UBI Taiwan

我覺得大家直接想到應該會是稅制

就是從稅的改革來這樣子

不論是現有的稅去做一些翻修

或是引進一些新的稅

那我覺得但是要

如果走到一個更長久更永續的話

我們可以參考一些

或是想一些別的方式

那我覺得阿拉斯加的永久基金

是一種蠻值得我們去參考的方式

就他們當地是有石油的

石油的

那他們石油

他每年都有收入

他不是把那收入就直接說

今天把它花掉

把它做在一些事情上

他們其實會把這些收入

就是一部分丟到他們的基金上面

那個基金有點像是國家主人基金

的概念就是

就是那個政府或是國家

國家優比基金

對對對優比基金

那用這個基金去做各種不同的投資

或是去讓錢去更加永續的利用

那我覺得台灣也可以做類似

我們可以參考這樣的方式

但是基本的稅制也是可以去考慮

只是說

我要有一個長久的方式的話

這是一個蠻值得去做的

Henry 有沒有要補充

OK

我覺得我們可以舉一些實例

像楊安哲就 2000 年的時候

他其實提的就是美國

目前他是 50 個聯邦嘛

那其實這些州

本身是沒有聯邦的消費加值稅

就 VAT

所以他是認為只要 10% 的 VAT

聯邦

就是我覺得這個邏輯很好

因為其實楊漢正

我稍微花一點點時間說明一下

他其實不講基本收入

他講自由紅利

自由紅利

而這個自由紅利的概念呢

就是說美國是一個公司

那所有的公民都是他的股東

如果今天公司賺錢

股東分紅 天經地義

所以這個分紅

就是為了買回人民的自由

所以他叫自由紅利

OK 那以這樣的概念來說

其實美國這樣的一個公民

組成的社會

其實是所有企業能夠營運跟賺錢的根本

那你要不要為這件事情付錢

因為沒有這樣的環境

沒有這些人民

如果沒有中產階級在消費

你不會有收入

所以這樣的一個環境

是不是應該內化到企業的營運成本裡面

因為你如果只是透過可能

就是營利事業所得稅

那那一塊你很容易逃稅

但你如果是放在 VAT 營業稅裡面

你是逃不掉的

你的營收多少

你就是乘以多少

那台灣現在是 5%

其實在國際來說

其實也是相對低的

其實它是有一個上行空間

好 那是從稅制的方面去考量

那楊安哲整個政策論述

基本上就基於 VAT

他就可以做全美公民

然後 1000 美元每個月的基本收入政策

OK 這是美國的案例

那當然我們也有在思考

怎麼樣去適配到亞洲

以及甚至我們講台灣

那我覺得像全民健保或者是勞退

他就是採國家基金的型

他其實不是從大家的稅

直接每年度做重新分配

而是你能不能想像

Nobel Prize

他發的獎金不是真的每年在募款

你是有一筆基金擺在裡面

他每年的盈餘出來的錢作為獎金

那有沒有機會我們未來是

好 假設股票都會漲

那我們有沒有一檔國家基金

就是 for 基本收入

他就是基本收入的財源

那國家跟企業跟人民共同投資

這樣的國家基金

去重新投資回到每一個公民

我覺得這個路線其實是非常有趣

而且我覺得很值得探討

葛如鈞委員

這個好啊

這個我喜歡這個

但也講一下我的著見

對啊 你不要說我們要拿中央的錢來罰

我好害怕

大家不要罵我們

就是說呢

首先第一個

中央政府其實每年是有剩餘的

也可以舉債

那今年 去年 2024 年

據說有可能的稅基剩餘

加上超徵的稅可能有 5000 億

所以這個也是有部分的人也在講說

其實是可以有一些

額外的分配的機制的原因

那你也不要講說

超徵的稅跟我們沒關 有關

因為我們去年還是前年有拿過那個

你可以領 6000 塊

所以其實那個就是一個

只是那是年度收入

一年只有一次收入

所以其實它是可以做到的

但是當然我們也不希望舉債

因為每個國家都希望可以正常發展

但是全世界最強盛的國家

也是舉債最多的國家

其實就是美國

所以其實我覺得回過頭來

是有很多種做法

甚至這個我沒有找專家討論過

就是因為台灣好像要開始增碳稅

碳費

就是因為台灣有很多科技業

而科技業間接或直接的導致了 AI

跟機器人取代了我們的工作

所以他多付一部分

或者本來付出的這些東西

他也算是一個 ESG

或者是無形碳排

是不是

它是一種無形的污染

因為他拿走了我們的工作

他可以分洩出來

這個我覺得好像也可能可以討論

當然企業可能會不一定很高興

但是我覺得這就是

社會共識形成的過程裡面

大家需要討論的事情

所以我覺得到底錢哪裡來

大家也可以發揮這個創想

因為我覺得你剛剛講的那個投資

我覺得很合理

因為以前我在奇聯大學的時候

我就覺得國家應該要設立一個

機器人失業基金

然後我 2015 年就講

我那時候就說

他政府應該要投資特斯拉

然後買比特幣

然後這些

而且有部分的錢

是來自於這些勞工的

每個月收入提撥

自願提撥的一小部分

我自己認為假以時日

10 年 20 年

這些科技取代他們

那我們就從那個利潤裡面分回去給大家

我覺得這也是一種做法

或者譬如說

我覺得我們也可以用這個什麼

換個名字

我覺得剛剛那個楊安哲的例子最棒的地方

就是他不叫 UBI

因為太難懂了

而且他有點很容易被人家誤會或誤解

我覺得我們可以叫做拇指紅利

因為我們每天在滑手機用大拇指

我們都在幫 AI 公司訓練 AI 對不對

可是現在我滑每一次滑

我給他變聰明的程度

其實不一定可以養活我

可是 10 年後不一樣了

因為他就是靠 10 年前

你滑手機的那些數據

打字的那些數據

在創造取代我的那些東西

對不對

所以這個叫母子紅利基金

對不對 這個我亂講

所以大家可以發揮一下創想

那我們最後剩一點時間

我想要來瞭解一下

就是 UBA 目前有沒有一些

剛剛我們提到的一些具體實驗結果

有沒有漏掉的

也參與了某一些

或主導了

或者是推動了某一些

台灣在地的實驗

這個部分可不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

UBI Taiwan

OK

我覺得就是各國其實做蠻多實驗

尤其是美國在這幾年真的是

這方面的資金是瘋狂的湧入

UBI 的研究

就我們有一個美國的社福界的教授

就是他這樣子如此描述這樣子

那所以我覺得可以分享一下就是

OpenAI 就是他們

創辦人 San Juan 他有投資一個實驗

叫做 Open Research

那這個實驗結果其實

跟大部分我們想像的其實

跟其他也都差不多

那譬如說大家會最在意

譬如說工作

到底有沒有減少了

那結果很簡單就是沒有

或甚至有些人會願意去找

就是更好的

就是因為花更多時間去找一個更好的工作

收入更高的工作

那第二個的話是健康方面

就是大家心靈健康其實是

有很明顯有拿錢的

跟沒拿錢的

他心靈健康的方面

壓力上會減少很多

會減少很多是不是

其實這就是一個所謂心理的

經濟上的安全感

而且就是你今天

你不用再煩惱這下個月

這錢的問題的時候

其實你腦袋就會少很多這樣

各種不同雜訊

讓你去規劃其他的事情這樣子

第三個是說

大家會覺得說

他會不會花在一些

不好的事情上面

葛如鈞委員

譬如說去抽菸喝酒這樣子

去課金

UBI Taiwan

對 那其實我們

因為那個時間其實是用代幣卡

所以它你是可以追蹤

就是各種不同的那個的花費了

那其實結果很簡單就是

大家花費在譬如食物

還有租金還有交通上面這樣子

然後甚至我覺得比較有趣是說

還有一個很數據是明顯增長

就是幫助他借錢給別人的比例上升

葛如鈞委員

他反而會去幫助別人

UBI Taiwan

就是大家會在他自己有餘力的時候

去幫助他

需要那個協助人這樣子

這我覺得是在其他傳統實驗

或其他傳統的政策

很想像會有這種事情了

那回到我們台灣

所以我們台灣其實也希望就是

有一個台灣背景脈絡的一個實驗

那過去我們幾年的努力下來

就是我們在二、三年的時候

就是有做一個就是單親媽媽的

家庭的實驗

那我們是先發一個

每個月一萬塊很少的

然後發給一個家庭的媽媽這樣子

那我們是希望看到就是他的媽媽的變化

還有他是有一個兒子的變化

然後還有他們之間親子關係的變化這樣子

那我覺得有幾個比較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

他買了一個桌子給他兒子

就這個桌子就像這樣一個桌子

這樣大家對待來說可能是很普通的

但是他以前的兒子其實是趴在地上寫作業的

那其實這個在地上寫作業其實就是一個很不舒服的狀態

那他有這個桌子之後

變得比較舒服

身心靈比較好之後

他跟他媽媽的那個狀況也有改變這樣子

那所以我們希望看到是說

他不是只是一萬塊錢兩萬塊錢

發多少錢這樣一個改變

而是他對他未來這個教育

他還有他小孩子未來

還有他媽媽本身的未來

他選擇到有什麼時候改變

這個是其實我們想要去看到的

所以就是說我們剛一直提到

這個其實不是一個

基本上不是一個花費

他不是一個成本

他是一個投資

然後我們希望藉由這個實驗

來去看到這樣一個投資的結果會是什麼

那我們用紀錄片的方式來去呈現它

葛如鈞委員

之後可能會有紀錄片的放映啦

這個大家持續關注

我想我最後做個補充

剛剛呢我們有說會去拿去做不好的事

然後我舉例手機課金

是因為我有在課好不好

我叫我自己不要課好不好

那個寶可夢卡牌我是買了不少

UBI Taiwan

我也有牌

葛如鈞委員

對對對 待會可以打一場

沒有 所以另外一個也想要講的是

我們剛剛講說

教育部應該要把這個不勞而獲這個詞拿掉

或者加個註解

我覺得其實不是

我們覺得應該要增加一個成語叫多勞而獲

但這個多呢 是多元勞動

就是其實很多勞動是無形的對不對

我剛剛講的母子勞動也是勞動啊

我們在幫企業增加的數據啊

那企業應該要付我們一點打工費嘛

對不對 其實就這麼簡單而已

所以我覺得不要把 UBI

跟所謂的不勞而獲連在一起

我們其實做了很多

你自己不知道的勞動

你為這個社會做了

付出了很多

你自己都不知道的付出

比如說我剛剛講的一個例子

如果我們不做這件事

10 年 20 年以後

你真的有可能會因為

你沒有收入 沒有錢

你氣到想要走到街頭上面

去砸這些機器是有可能的

那你忍住自己不要出門去砸機器

這是一種勞動

勞動啊是不是

所以我覺得多勞而獲好不好

我們呼籲教育部可以思考一下

最後啦

就 UBI 台灣有沒有什麼近期的計畫

可以跟大家分享

大家也可以參與的

比如說有 salon 有活動

讓大家可以彼此認識

一起來討論

你要來罵也可以啦

因為一個好的政策

就是大家彼此溝通嘛

我們民主的社會

本來就是可以做這件事情

有沒有可以跟大家分享的

UBI Taiwan

我稍微分享一下

我們組織 2025 的一些規劃

當然第一個我們想要擴大

我們想要擴大所謂家庭的這個實驗計畫

那我們也希望透過紀錄片可以

一次感動到更多人

然後讓大家知道基本收入

它其實在投資一個家庭的未來

它可能同時影響到孩子的教育

等等很多很多元的一個面向

那這是一塊

那再來我們二月會開始做一個指控招募

所以大家也可以多多關注一下

就是如果

不論你想要透過參與政策的倡議

或者是政策論述的打造

以及真的去走上街頭

什麼樣的活動去辦講座

或是來跟寶博士交流

對 我們其實很鼓勵更多的志工夥伴

來一起關注跟投入這樣的議題

然後再來我們今年要產一個政策論述

我們當然現在有

其實像大家討論什麼排富啊

其實我們已經在設計相關的機制了

然後以及錢從哪裡來

到底要發給誰

如果今天有一個政策

先以什麼樣的規模

然後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做發放

其實我們想要在今年產出一個

很完整的政策論述

然後我們在八月底的時候

我們又會再一次代表台灣去參加

全國的這個基本收入的高峰會

全世界啦

對 全世界

全球啦

全球全球

對對對

那今年會在巴西

那也誠摯希望

寶博有機會一起來

就是巴西跟我們一起去

避避冬

欸 避避暑啦

避避暑

不要避冬我

葛如鈞委員

這個我剛剛一講我就腦海中想起升八月曲了

非常期待

我也有點想要來申請志工

當志工

這個沒什麼特別條件吧

這個有機會的話

大家可以關注 UBI 台灣的粉絲專頁

就是 U 就是那個 U

B 就是那個 B

I 就是那個 I

然後空一格台灣

台灣如果不會拼

你就不要聽這集節目了好不好

然後應該就找得到吧對不對

那你們應該就會分享這個

相關志工的訊息

那也歡迎大家多多關注囉

好啦我們今天這個時間非常的寶貴

也非常的開心

非常完整的內容

也希望有機會再請兩位來

跟我們多聊聊 UBI 的各種近況跟進展囉

感謝大家收看今天的寶博朋友說

我是 葛如鈞寶博士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

歡迎點選訂閱

下一集就會自動送上給你

不論你是在 Apple Podcast

Spotify、SoundOn YouTube 或是其他平台

來聽我們節目

歡迎給我們五星評價

按喜歡

並且可以看到小鈴鐺追蹤訂閱

我們下次空中見

UBI Taiwan

掰掰

掰掰

謝謝